在四川北大门“偶遇”珍稀野生动物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


(资料图)

午后一阵急雨过后,眼前的高山笼罩在云雾之中。140多条山涧溪水汩汩而下,汇流至山脚的大河中,这条河就是“唐家河”。而面前这片峰峦叠嶂的群山,就是位于广元市青川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以下简称“唐家河”)。

这里是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岭山脉西麓的一片4万公顷的原始山林,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1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6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低海拔地区珍稀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区”。

8月3日,记者来到唐家河,探寻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北大门的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一块“青团”里的秘密

这块来自海拔3822米处的大熊猫“青团”(粪便),时间正好在1个月内,目前已送往成都进行检验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唐家河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北大门,和对面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以及相邻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等共同组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岷山北部区域。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这一区域内的大熊猫有了更密集的跨区域来往。

今年6月,唐家河科研人员在海拔3822米的流石滩发现大熊猫粪便。这是唐家河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45年以来,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的最高处,痕迹点位于甘肃省文县与唐家河交界处的垭口位置。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介绍,流石滩是一种高山地貌,由草甸和石块构成,很少有大树。5年前,唐家河启动了对流石滩的高山兽类调查,不仅摸清了这一区域的物种分布情况,还意外发现大熊猫活动踪迹。大熊猫一般在海拔2000米—3000米之间、有主食竹分布的区域活动,流石滩并不是它们常见活动区域。

“2020年,科研人员在海拔3700米的流石滩发现大熊猫粪便,此次又在海拔3822米处发现,意义重大。”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科研监测科科长肖梅分析,唐家河作为连接岷山山系北部大熊猫种群至关重要的走廊地带,此处应为大熊猫往返甘肃与四川的重要基因交流通道,而且“极有可能是甘肃片区雄性大熊猫发情后前往唐家河途中留下的”。

为何有这样的推测?“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唐家河有大熊猫39只,现在通过DNA检测,唐家河大熊猫种群数量上升至54只,其中60%是雌性。”肖梅解释,大熊猫数量增多,一方面是区域内大熊猫生育后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雌性大熊猫多,吸引了邻近片区雄性大熊猫的到来。

肖梅还特别向记者介绍,以往只能在3天内的大熊猫粪便中提取信息,现在通过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机构开展科研攻关,将时间从3天延长到1个月内。这项成果大大提高了对大熊猫种群的性别、年龄、亲缘关系等信息的判断,唐家河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大熊猫种群DNA档案。

这块来自海拔3822米处的大熊猫“青团”(粪便),时间正好在1个月内,目前已送往成都进行检验。

肖梅说,在如此高海拔区域发现大熊猫,刷新了人们对大熊猫活动和分布的认知,证明了唐家河在生态修复、大熊猫保护工作方面的成效。比如,在摩天岭区域已连续8年拍摄到野生大熊猫。今年4月,唐家河白熊坪保护站在2023年一季度红外相机资料中发现两只野生大熊猫同框散步的珍贵画面。

一个“机位”见证物种多样性

保护区从2001年探索应用红外线摄像装置进行区内兽类资源调查至今,累计收集超过100万条有效信息,记录到100余种野生动物

唐家河白果坪保护站副站长杨俊,正在整理今年二季度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整理一季度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发现,安装在我们巡护监测区域纸厂沟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大熊猫、金猫、扭角羚(四川羚牛)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同一兽径‘同框’的珍贵画面。”杨俊说,“从一个机位可见唐家河的物种多样性,期待有更多的发现。”

唐家河是国内首批使用红外相机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从2001年探索应用红外线摄像装置进行区内兽类资源调查至今,累计收集超过100万条有效信息,记录到100余种野生动物。

“如今走在山里,偶遇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是常态。”在唐家河从事管护工作已18年的杨俊说,今年5月25日,工作人员对一只出巢试飞的黄腿渔鸮幼鸟进行驻点跟踪观察时,忽然发现林下河道中一对欧亚水獭母子在捕鱼进食。欧亚水獭对水质和食物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完整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这样的故事在唐家河还有很多,比如连续4年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这里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扭角羚(四川羚牛)遇见率较高的热点区域。2012年,四川省扭角羚唐家河野外保护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追踪扭角羚10年,发现目前大约有1300只扭角羚在唐家河繁衍生息。

目前,唐家河以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三大物种的保护与研究为主线,持续保护、监测辖区内的野生生物多样性。

谌利民1982年就到唐家河工作,这41年里几乎经历唐家河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用他的话说,目睹了唐家河森林群落从伐木场采伐过的残次林和灌木林到如今的乔木林自然恢复,森林覆盖率从70%到现在的94.7%;也见证了唐家河森林、河水中日渐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数十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一罐蜂蜜带来的“甜蜜事业”

唐家河蜂蜜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以及欧盟标准。除了落衣沟村,保护区周边村落也都因此受益

从山脚向唐家河山里行进时,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青川县的1号界碑,一座名为“落衣沟村”的村庄沿路两侧分布。

青川县委书记、县长李方甫介绍,落衣沟村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一般控制区内唯一的行政村。近年来,青川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契机,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入口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原住居民合理聚居,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利益机制,动员广大群众在公园保护管护中有序挖掘生态产业价值。

发展蜂蜜产业,是当地保护和发展并重的示范样本。一般控制区内允许有限的人类的活动,中华蜜蜂养殖则是一种大熊猫友好型产业,对植物种子繁殖发挥积极作用。在这一区域内的树林里,可见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蜂箱。

落衣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勇介绍,目前全村从事中华蜜蜂养殖的有50多户,养蜂是村民重要的增收渠道之一。

“唐家河有野生药材党参、天麻、杜仲等300余种蜜源植物,野外放养蜜蜂酿制而成的蜂蜜,风味独特,深受游客喜爱。”谌利民说。

为保证蜂蜜质量,唐家河还邀请高校专家制定了一套养蜂和蜂蜜品质标准。“唐家河蜂蜜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以及欧盟标准。”谌利民说,除了落衣沟村,保护区周边村落也都因此受益,大家将蜜蜂养殖称为“甜蜜事业”。

为推进入口社区发展,我省推动建立《大熊猫友好产品体系标准》,认证了“唐家河蜂蜜”“平武五味子”等原生态产品,并于去年3月正式获得特许经营授权。

不仅如此,近年来,唐家河还为落衣沟村民提供天然林保护巡护员、自然生态护林员、环境保洁员、社区共建共管员等公益性岗位128个。村民们转变生活生产方式,开始吃上“旅游饭”,村里有56户村民开设了农家乐。

在唐家河的入口社区处,还有一座4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镇,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已初步构建山上旅游、古城住宿的发展模式。

“我们将继续聚焦聚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熊猫家园、青秀之川’建设,继续擦亮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金字招牌,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进而带动入口社区乃至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李方甫说。(乐虹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怀王国平 王青山 张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