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489米的中海天府中心主塔地下结构封顶
(相关资料图)
(记者 刘忠俊)6月17日,随着地下顶板最后一块混凝土浇筑完成,高489米的成都标志性超高层建筑中海天府中心项目主塔楼地下结构顺利封顶。
高489米的成都标志性超高层建筑中海天府中心项目效果图。中建八局供图据了解。中海天府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5.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5.3万平方米。包含1栋489米主塔,1栋200米副塔,1栋100米的酒店及4层街区式商业,其中副塔已投入使用。“项目定标后60天内便完成了桩基锚杆施工,120天内完成主塔基础底板施工。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累计完成土方开挖81万方,混凝土浇筑约6.8万方,钢材用量约2万吨,模板支设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承建方中建八局项目负责人陈斌称,项目具有工程体量大、复杂节点多、品质要求高等特点,其复杂程度在国内超高层项目中居于前列。“仅在地下结构建设阶段,便先后进行了深基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多项技术攻关,创下了国内同类型工程的新纪录。”
主塔楼地下结构封顶现场。中建八局供图中海天府中心项目主塔与周边酒店、商业共用地下室,地下室共5层,埋深约31.2米,紧邻在建、在运的双线地铁。“项目属于深基坑,且周边环境复杂,在建的地铁19号线下穿项目场地,对前期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扰动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项目施工方中建八局项目技术负责人申雨表示,经反复论证,基坑开挖过程中确立了分仓开挖低扰动施工方案。“所谓分仓开挖,就是根据施工仿真模拟结果和现场条件,将地铁下穿场地覆土划分为若干条块,通过对各条块的开挖,逐步完成对地铁上覆场地的施工工作,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现场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上覆场地施工对地铁线路的影响。”
除地铁影响,地下结构施工中,项目还借助超大吨位锚桩反力桩基检测技术、基坑内置式施工升降机技术、工厂化钢筋加工场技术等,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基础筏板预留洞口多、标高变化多、堆场空间少、施工部署场地转换复杂等各类问题,实现了高效率、高品质建造。“整个项目地下结构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塔楼基础筏板厚度5.5米,局部达到7.4米,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方量达到4.1万立方米。”陈斌称,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创新采用了“溜管+溜槽+自卸”浇筑方式,解决了传统大流量、多点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管理难度大、信息协调量多、信息同步即时性差难题。历时39小时一次性完成浇筑任务,最高浇筑速度达到每小时1600立方米,创下国内同类工程的新纪录。与此同时,整个浇筑过程较传统工艺减少燃油用量13700升、减少用电60280度、减少碳排放60吨。
4.1万立方米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现场。中建八局供图“地下室混凝土浇筑通过自主研发的自行式溜管润管清洗机器人和高频振捣疏通机器人,结合混凝土整平机器人,保障了新型溜管布置方式的高效顺利浇筑。”申雨表示,从开工之初,项目团队便确立了以“BIM+智慧工地平台+智能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思路,全程应用BIM技术进行模型建构,积极探索建筑机器人和装备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了各类建筑“黑科技”10余项。
据悉,下一阶段中海天府中心项目将进入地上主体施工阶段,并安装量身定制、蕴含中国建筑最先进超高层技术的“空中造楼机”。按计划,2026年将达到成都第一高度,2027年12月竣工。(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