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4410米高原上的宇宙线观测站:一幅“人类问天”的壮美图腾 热点

题:四川4410米高原上的宇宙线观测站:一幅“人类问天”的壮美图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 邱云 白丹

国际顶级科学杂志《科学》9日在线发布了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最新观测研究成果:一颗质量为太阳20余倍的超级恒星,在约20亿年前其核聚变燃料燃烧殆尽“坍缩”瞬间引发爆炸,产生了一个持续几百秒的巨大“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这一全过程被“拉索”捕获到——这一惊人成就,也让参与该项目的所有建设者倍感振奋与自豪。

项目踏勘:

设计负责人带着氧气瓶走了4小时

俯瞰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申涛 摄

四川省稻城县平均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从空中俯瞰,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构成一平方公里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和18台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拉索”。这是一幅人类问天的图腾,向宇宙传达人类的诸多好奇。

据了解,宇宙线观测是人类探寻宇宙及其演化的重要途径,“拉索”如同捕捉“天外来客”的“火眼金睛”,是“科技利器”,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将助力于破解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拉索”配套工程以及主体工程中难度、体量最大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由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简称“成都院”)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建设,前不久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最开始对项目地址进行踏勘时,尽管面积只有1.36平方公里,带着氧气瓶喘着气走了4个小时。”成都院“拉索”项目设计负责人胡斌回忆说,明白项目对国家前沿科技研究的重要性,再艰难也要了解清楚建设条件,决定着设计输入与建成效果,不能有半点差池。

“山上积雪期长、冰冻期长、高寒缺氧,要从设计层面保障正常施工,难度非常大。”该项目设计者陈绪刚介绍说,山上有很多湖泊,是自然保护区,必须达到高标准的环境保护要求。

建筑难题:

巨无霸纯净水体相当两个“水立方”

暴雪覆盖下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申涛 摄

或许没人会想到,“拉索”的纯净水体冠绝世界:7.8万平方米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完全浸泡在水深达4.5米、相当于两个“水立方”大小的水池中。如此巨大的纯净水体,对建筑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2017年3月到7月,对于项目部来说,既短暂又漫长。女设计工程师何九莲说,“这是成都院第一次承接如此重大的国家前沿科技项目,工程节点步步紧逼,技术难题关关难过,但我们不能退缩!”

对于项目设计工程师来说,需要他们自主创新又不能“闭门造车”,翻阅大量资料,参考大量数据,反复计算,多次分析,不断优化,攻破难点,最终拿出了优异成果。

时间同步精度,这是海子山上挑战的又一极限。当年5月,项目可研初设方案完成;7月,施工设计图通过评审,项目部全体成员赶赴现场进行技术交底,用“速度”和“质量”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动工。

由于粒子发出的切伦科夫光极其微弱,因此整个水体建筑必须绝对防光;为确保水底的探测设备正常工作,在冬季冷到-35℃的海子山上,水池里的水体不能结冰,且昼夜温差不得超过0.05℃;总水量每天的变化率要控制在0.03%以内……一句话概括,就是探测器要满足避光、防冻、防锈蚀和水位保持等超标准指标要求。

项目设计团队先后提出场地溪流分流调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薄壁挡水墙结合轻型钢结构屋面混合结构体系、柔性防渗及探测器悬挂体系、高寒条件下无主动加热水池热环境控制体系等,一举解决了地下水冻害、防洪标准、防渗防腐、吸湿保温等难题,确保了国家重大科研目标顺利实现。

高原奋战:

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内部可以划船。申涛 摄

冬季施工,对于本就气候恶劣的高海拔地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项目设计团队建设者和从机场马不停蹄赶赴现场,来不及适应高原环境,有时还伴随着频繁呕吐,晚上也因为高反难以入眠。现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大风暴雪肆虐,后来参与项目的建设者黄震山对此仍记忆犹新。不到一个月,他就被紫外线灼伤,脸部皴裂。

“工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尽管一路走来异常艰辛,但我们更多的是感到荣幸和自豪。”总承包项目负责人陶益民激动地说。

成都院在70多年中,在高海拔地区建设了各类重大工程项目,积淀了丰富的建设经验。成都院建设分公司雷万君介绍,整个团队充分发挥设计龙头作用和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工程建设。

2019年4月,1/4规模水切伦科夫探测器装置开始试运行。2年之后,“拉索”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1.4拍(千万亿)电子伏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

据悉,成都院承担的“拉索”项目,因技术含金量高,目前已获得天府杯金奖和四川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等众多荣誉。(完)

关键词: